技术前沿

科研教学

技术前沿

Technological frontier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技术前沿>技术前沿

精准医疗 核你同行——核医学案例分享(五)
日期:2023-10-17 09:27:07 浏览量:404

临床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和辐射生物效应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兴学科,其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精准诊疗的发展趋势。核医学在疾病的早期 “定位”“定性”“定量”“定期”诊断和对特定疾病的靶向治疗上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核医学科精选部分病例进行分享,以期总结临床经验,拓宽诊疗思路,提高对疑难病例的诊疗水平。

病例  

中年女性,查体发现纵隔区阴影。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无其他病史。

胸部强化CT 

640.png


主动脉弓左旁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影,增强未见明显强化,考虑肿大淋巴结,转移灶?(图1)

为进一步明确病情,完善PET/CT检查。

PET/CT 

640 (1).png


主动脉弓左旁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缘见斑点状/环形钙化灶,FDG代谢不高(SUVmax约0.3-1),考虑良性病变(图2)。

手术及病理结果 

患者后于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示纵隔支气管囊肿。

病例相关知识 

支气管囊肿,亦称先天性支气管囊肿、支气管源性囊肿,是胚胎时期气管、支气管树或肺芽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因发育阶段不同,病变可发生在不同部位,分为纵隔型、肺内型及异位型。发病率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较多。大多数患者自幼年起病,囊肿较小时多无症状,囊肿较大时压迫周围组织,若与气道相通,常继发感染导致相应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少见症状如咳血、吞咽不适,位于腹部者可导致腹痛等。也可恶变形成支气管腺癌,肺内型易伴感染。如伴有反复感染或病灶较大压迫周围组织者,建议手术切除。

纵隔型支气管囊肿误诊率较高,常误诊为胸腺瘤、胸腺囊肿、神经源性肿瘤、心包囊肿、食管囊肿等纵隔常见病变。

CT、MRI对支气管源性囊肿定位非常清楚,对典型病变的定性诊断也比较容易,但对于不典型病变定性诊断存在困难,尤其容易误诊为转移性淋巴结。

PET/CT能够从代谢的角度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支气管源性囊肿往往呈低代谢或代谢缺损表现;同时PET/CT是全身检查,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能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提高诊断准确度。

诊断思路 

本例患者由于增强CT表现不典型,临床为排除恶性肿瘤转移选择PET/CT进一步明确诊断。PET/CT展示病灶无代谢,给出了良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最终得到病理证实。

TIPS 

1.PET/CT代谢高低反映的是细胞的活跃程度;病灶表现为低代谢或无代谢的情况下,诊断为良性病变的准确性非常高。

2.对于初诊不明而又怀疑恶性肿瘤的情况,选择PET/CT检查是一种标准化的路径,能够缩短诊断周期,有效避免很多弯路;PET/CT全身成像,能够优化肿瘤分期,从而指导制定及时有效的治疗策略,节约宝贵的治疗时间和费用。(钱 红 关祥祯)

  


Copyright © 2022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5710号 技术支持:滕州信息港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5527032) 邮箱:tzzxrmyyxck@163.com